各地水果積壓現象頻發,果農應如何破解柑橘滯銷?

各地水果積壓現象頻發,果農應如何破解柑橘滯銷?
來自專欄翠綠島生物科技
夏季和秋季是水果最為豐富的2個季節,各品種桃子、葡萄、香瓜、李子、西瓜、早熟柑橘相繼成熟,再加上炎熱的天氣,比起吃飯人們更喜歡吃水果。按理說,眼下是水果消費的一個旺季,果農都盼望著能在這個時候,兌現一年來的辛苦付出。然而,事與願違,今年水果增產卻不增收,多地再度出現了水果滯銷的情況
尤其是今年四川水果批發柑橘滯銷,再次引起人們對於農產品滯銷問題的熱議:
事實上,各地柑橘滯銷,今年並不是第一回,2009年大量柑橘爛掉,最低賣到幾分錢一斤,之後2012年、2015年也曾出現大規模滯銷情況。相比之下,市裡的柑橘最便宜都要賣到3到5塊錢一斤,貴一點可以賣到了8到9塊,對此城裡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為有點貴,但是鄉鎮各水果種植基地,四川水果批發價格柑橘5分錢一斤,便宜了一百多倍,竟然也沒人來收,最後只能腐爛在土裡。這已經是國內種植業的一個可怕的滯銷怪圈:果農、菜農賣不掉農產品,但城裡人們卻吃不起。
如何破解水果滯銷怪圈?生態寶農業為您整理以下方法:
一是不要盲目跟風種植,盡量選擇獨特、稀少、珍貴的品種,這樣才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;
二是提高產品的深加工和冷藏保鮮技術。對於不耐儲存、容易腐爛、不宜長途運輸的水果來說,一定要完善物流和冷鏈設施;同時,要提高產品的深加工。因為深加工意味著高附加值,可以幫助果農提高收益;
三是抱團發展,開拓更多銷售渠道,與供應鏈企業達成合作,實現農超對接,打造休閑採摘農業等;
四是要及時掌握信息,擴大產品的宣傳,建立自己的商業品牌。
在互聯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,「信息不對稱」是產生農產品「滯銷、賣難、買貴」怪圈的根源。這種所謂的「信息不對稱」,也導致之前出現的一種尷尬現象:一些地方的農產品降了價卻賣不出去,另外一些地方卻不管出多少錢都買不到貨。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要打通信息和物流的通路;而在「互聯網+」時代,網路成了溝通的最簡便的途徑。我看到一個現象,就在南方火龍果滯銷的一家種植場附近,另一家火龍果種植場卻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,原因就在於他們做了電商,火龍果銷售到北京、上海等全國各地。
所以,無論是果農,還是銷售商,都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當今社會信息化的重要性,尤其是互聯網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;此外,我們的相關部門一定要形成合力,減少環節優化供應鏈,應對現有農產品流通資源進行整合、完善、提高,構建起通暢高效的物流管道和長期穩定的商流鏈條,逐項落實才能破解這個「怪圈」。
最後,我們期望果農能夠按照市場需求,尋找適合種植的特色水果品種,能夠及時獲取互聯網消息、提高產品的深加工和冷藏保鮮技術,掌握專業的種植技術提升柑橘品質、品牌價值,加強對外的宣傳和廣告,來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脫貧致富,穩定收支,獲得更好的效益,賺更多的錢。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