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释名曰:月,阙也,满则阙也 晦,灰也 原文全文及出处

渊鉴类函卷三天部三月一原释名曰:月,阙也,满则阙也。晦,灰也,月死为灰,月光尽似之也。朔,苏也,月死复苏生也。弦,月半之名也,其形一旁曲,一旁直,若张弓弦也。望,月满之名也,日月遥相望者也。增又曰:朔,月初之名也。易曰:坎为月。书曰:月经于箕则多风,离于毕则多雨。又曰:哉生明。又曰:哉生魄。又曰:星有好风,星有好雨。月之从星,则以风雨。诗曰:月离于毕,俾滂沱矣。又曰:如月之恒。
原礼记曰:月者,三日成魄,三月而成时,是以有三让。增又曰:大明生于东,月生于西,此阴阳之分,夫妇之位也。又曰:秋分之日,祀夕月于西郊。又曰:祭日于坛,祭月于坎,以别幽明,以制上下。又曰:太阴之精,上为月。月者,天地之阴,金之精也。
原广雅曰:夜光谓之月。增说文云:朏,月未成明也。魄,月始生魄然也。
原京房易飞候曰:正月有偃月,必有嘉王。增京房易传云:晦而月见西方,谓之朓,则侯王其舒。
原易乾凿度曰:月三日成魄,八日成光。蟾蜍体就,穴鼻始明。尚书大传曰:朔而月见东方,谓之朒,亦谓之侧匿朒缩。增尚书考灵曜曰:月合地统。
原春秋孔演图曰:仁义之道,日月循纬。增又曰:蟾蜍,月精也。又曰:月之为言,阙也。两设以蟾蜍与兔者,阴阳双居,明阳之制阴,阳之倚阳。春秋感精符曰:月者,阴之精,地之理。又曰:人主兄日姊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