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和下西洋

船隻及海员
编辑
主条目:宝船
2004年出土的寶船船舵。南京宝船厂遗址
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《瀛涯胜览》(1451年定稿)记录:
宝船六十三只,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,阔一十八丈,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。
[69],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,換算成国际单位則為長一百五十一點一八米,寬六十一點六米。船上的九枝桅可以同時悬掛十二張船帆,錨重數千斤,一艘船可容納上千人。[70]
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史料所載有誤,可能馬歡著作在傳抄修訂刻印時錯錄有關船隻大小的數據,其他書籍都採信馬歡著述故而踵謬。此觀點並指出:從古至今都無如此規模的類似木帆船出現,更無可能有長180米的龍骨即樹高250米以上的木材,在未發明龍骨鐵件連接技術的明代,長180米的船是無法做出來的。比較具代表性的論點是於1980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大會上,楊宗英宣讀的論文《略論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尺度》。在分析了史料常有失實;船舶尺度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以及受材料強度限制等幾點後,作者提出:「明史上記載的寶船,長四十四丈,寬十八丈,若將其寬作為長,將長度的單位丈改為尺,而改為四丈四廣,十八丈長,則與一般法式估算的尺度相當接近了。」,除這一論文所述觀點,還有學者認為「廣十八丈」是「廣於八丈」之誤[來源請求]。即使是保守估计的十八丈長度,即約爲六十米,在當時來説也是庞然巨物,相當於三個半世紀以後,英國海軍旗舰勝利號的船身長度。
马欢著《瀛涯胜览》记录:
计下西洋官校、旗军、勇士、力士、通士、民稍、买办、 书手、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:官八百六十八员、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。正使太监七员、少监十员、监丞五员。内官内使五十三员、户部郎中一员、都指挥二员。指挥九十三员、千户一百四十员、百户四百三员。教谕一员、阴阳官一员、舍人二名、余丁一名。医官、医士一百八十名。
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中保村明代寶船廠船塢遺址出土一根長11.07米的巨型舵杆,據測算其舵葉高度為約6.25米。
導航术
编辑
参见:過洋牽星術、順風相送和海道針經
鄭和下西洋中成果之一是「全面考察此洋沿岸」,1621年印刷複製的海圖,這些航海圖解指南並非照比例繪製,而是用羅盤方位標注大港之間的路線,全以「按某某方位,經某某時間單位」方式表示。[71]:232
鄭和利用牵星板確認北極星位置,再對應到地圖上每個港口的緯度(根據北極星在海平線的高度),做為航海的根據。
根据《鄭和航海图》,鄭和使用《海道针经》(24/48 方位指南针导航)结合过洋牵星术(天文导航),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。
很像已掌握葡萄牙研究出來的季風帶航線。如果已經掌握季風帶航線,可以從印度果阿附近,直接順著季風沿緯度線到東非,等半年後再順季風由東非到印度。
醫藥及衛生條件
编辑
鄭和船隊亦遇到瘧疾之類疾病的危害,但是尚未見有因各種疾病大量減員的記載。據《冶誠客、蛇珠》載「永樂中(1403~ 1424)下洋一兵,病瘧殆死,舟人欲棄海中,舟師與有舊,乞於眾,予錫釜衣糧之屬,留之島上。甫登島,為大雨淋漓而愈,遂覓嵌岩居焉。島多柔草佳木,百鳥巢其中,兵取鳥卵為食,旬月體充」。有個船員得了瘧疾,會傳染,船員說直接扔海裡,但是考慮到舊情,船長還是給了他一些生活必須品,把他留在島上。後來,該兵在島上生活一年多,海船回歸路經該島將其帶回。
隨行醫官
编辑
根據《鄭和家譜》、《瀛涯勝覽》的記載,鄭和船隊下西洋配有醫官、醫士108餘名,大約平均10名乘員有1名醫官或醫士。這些醫官、醫士一是由明太醫院派出;二是從民間良醫中應徵招募,醫術較高。例如,陳以誠醫官,據《嘉興府志》載「陳以誠,善詩畫,尤精於醫。永樂間,應選隸太醫院,累從中使鄭和往西洋諸國,歸搖院判」。
鄭和船隊眾多的醫藥人員擔負多種任務。一是為「出使人員防病治病」。二是為所到達西洋各國居民防病治病,以此作為和平交往的手段之一。據清代康熙時修撰的《台灣府志》所載「藥水」條稱:「在鳳山縣淡水社,相傳明太監王三保投藥於水中令當地染病者入水沐浴而治療」。
糧食及補給
编辑
初始補給品
编辑
鄭和船隊7次下西洋中有4次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。劉家港是當時南糧北調的中轉地,出使官軍的糧秣給養都在此補給配齊。
淡水供应
编辑
據史料記載,鄭和船隊的船只有水櫃貯水供日常生活飲用。整個船隊則配有水船運送淡水補給。
食品來源及保存
编辑
明初之時,食品加工方法已能處理保鮮期短暫的食物,例如將肉類、水產、蔬菜以鹽、醬、醋、酒糟醃製,或煙燻、曬乾。將水果曝曬成果脯,或以蜜、糖漬,或用火焙。鄭和船隊的食物,除了鹽、醬、茶、酒及飲用水之外,還包括不易變質的米麥等穀物、豆類,還有加工處理過的果菜、肉類、水產以及醋、蜜、糖等調料。
鄭和船隊可就地捕釣水產類,並在船艙中以活水養殖;家禽類也可在船上畜養;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種。按十四世紀上半葉北非丹吉爾旅行家伊本·白图泰在《遊記》中描寫當時往來印度洋的中國船隻,其船員常在木盆中栽種蔬菜、生薑,提供日常食用。然而,船上的產量畢竟有限。大量的新鮮蔬果、肉類及飲用水,勢必待上岸時補給,尤其是不可或缺的淡水。正如鞏珍在《西洋番國志》的自序中所述「缺其食飲,則勞困弗勝,況海水鹵咸,不可入口,皆於附近川澤及濱海港灣,汲汲淡水。水船載運,積貯倉糧舟者,以備用度,斯乃至急之務,不可暫弛。」。
船隊通訊
编辑
船隊通訊除燈、旗以外,如遇霧雨風浪海上視線不佳之時,則備有各種鑼鼓作為音響信號之用。[72]船隊中有一種叫小八櫓的聯絡船。